2019年11月15日起,北方各地进入供暖季,其中,北京市提前一天正式供暖,而天津市早在半个月前就已开始供暖。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供暖季有其特别之处。不但没有最严“停工令”以及席卷京津冀及周边“2+26”城的大规模环保限产“风暴”,而且还严令反对和拒绝“一刀切”。取而代之的是,首次实施差异化应急管理,细化分级考核办法,确定A、B、C级企业,实施区别对待,动态管理。
这也令各地大气治污面临新的考验。不仅如此,整体偏差的气象条件也给地方大气治污增加了几分不确定性。根据气象部门预测结果,受厄尔尼诺影响,2019-2020年秋冬季气象条件相比往年整体偏差,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将面临雾霾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的情况。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区域协调与重污染天气应对处处长张昊龙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初步估计冬季采暖增加污染物排放量在30%左右,地方减排措施应首先保证采暖增加的排放量被抵消掉。
他说,京津冀大气环境容量就如同“房顶”高度一样,夏季有两三千米,而冬季高度大幅下降,严重时降至一两百米,容量缩小了,但屋里“抽烟”的人却没少。我们没有能力控制“房顶”的高度,只能让屋里“抽烟”的人少抽点,让工业企业多减排,让居民取暖更清洁化。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说,“在不利气象条件下,今冬大气治污工作难度和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各地必须要以更大力度、更实措施抵消不利气象条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严“停工令”缺席2017-2018年秋冬季,社区宣传栏,大气治污攻坚方案明确,“2+26”城市、多行业自11月15日起,全面开始执行采暖季“停工令”。钢铁、焦化、建材、有色等多个行业错峰生产,实施限产、停工措施,尤其是钢铁行业,政府行政命令限产50%,有的地方、企业限产比例更高。
这些限停产措施的规模和严格程度均超出此前水平,因此在当时被称为史上最严“停工令”。
河北一家国有钢企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我们的环保虽已达标,但在2017年秋冬的限产比例达到了50%以上,重污染天气期间限的更多。今年我们被评为B级,比以前要好多了。不过,由于钢价持续震荡趋弱,成本较高,目前基本上没有利润。”
相比往年,今年的限产政策更为科学、细化,更加强调差异化和精准,突出公平合理。
根据公布不久的京津冀、汾渭平原、长三角等三大区域秋冬季大气治污综合治理方案,今年秋冬将执行环保分级限产政策,强制性错峰生产、大范围停工停产等要求一律未涉及,坚决反对“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严格依法依规。
上述方案明确,对钢铁、焦化、铸造、玻璃、石化等15个行业实施绩效分级指标及差异化应急减排措施,原则上,A级企业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水平、排放强度等应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在重污染期间可不采取减排措施;B级企业应达到省内标杆水平,适当减少减排措施;对2018年产能利用率超过120%的钢企可适当提高限产比例。
比如,河北省已对钢铁、焦化等21个重点排污行业7059家企业开展绩效评价,户外滚动灯箱,16家被评为A级,480家被评为B级,6563家被评为C级。重污染天气期间,B级钢企主要调控烧结机等工序;C级钢企在调控烧结机工序同时,高炉也要限产。其中唐山市规定,C级钢企高炉停产50%以上。
这与此前限产政策相比,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均属首次。
张昊龙说,实施绩效分级肯定不意味着限产力度的减弱,实际也是让企业对标找差距,促使其搞好环境治理。目的是要避免“一刀切”,鼓励好企业良性发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环保压力今年以来,京津冀多地PM2.5浓度不降反升,生态环境部加大了“2+26”城大气治污力度,要求秋冬季期间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6%。
这比2018年“双降3%”左右的目标有了明显提升。其中,今年秋冬“2+26”城中,PM2.5目标降幅在5%以上的城市就达到15个,占比过半。
各地PM2.5之仗将面临更大压力。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首次实施差异化应急减排举措,效果究竟如何,还要看具体落实情况。我们的目标考核压力依旧很大,往后PM2.5降低1微克都越来越困难。
钢铁行业尤为特殊,分级限产可能会加大供给压力。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说,“各地钢企超低排放改造正在推进,符合A级标准的企业会日益增多,限产效果将弱于前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