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城市特别是景区,垃圾处理往往成为难题。三亚探索垃圾分类新做法,引领新时尚:公共场所特勤人员兼任“文明旅游纠察员”,宣传垃圾分类;出台并严格执行禁放规定,让沙滩告别烟花屑;投放颜值高、智能化垃圾桶,让游客对垃圾分类有兴趣、有意识;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处理各类垃圾,还计划打造“废物展示公园”,将垃圾转化为资源。垃圾各就各位,景区变得更美。
“正月到三亚”,享受椰风海韵,是许多寒冷地区游客的选择。但对三亚来说,骤增的客流也带来了货物供应、城市交通、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压力。在拥有不少热门景点的吉阳区,环卫工人张遥回忆往年时说:“一到春节垃圾翻番,愁人啊。”
2019年的正月过半,三亚依然是76万市民外加约140万游客。但这次张遥却说,宣传栏,垃圾处理比往年轻松了,“垃圾分类,在三亚各大景区有了‘新玩法’。”
特勤引导分类
游客自带水杯
在蜈支洲岛旅游区,30岁的刘佳楠本是负责公共场所安全维护的特勤工作人员。如今,刘佳楠又有了一个新身份:文明旅游纠察员。
蜈支洲岛是离岛,到达景区需要坐船过海。蜈支洲岛旅游区运营总监鲍永洲介绍:“像塑料袋、塑料吸管这些垃圾,如果被扔到海上,可能会被海龟等动物当成水母之类的食物,导致动物的伤亡。岛屿生态环境脆弱,破坏后再想恢复,耗时长、成本高。况且,有些近海生态和物种受到的伤害,是不可逆的。所以,我们很早就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并且不断加强全员培训,让员工掌握垃圾分类、生态保护的知识,对游客进行宣传。”
“游客到景区,会经过码头坐船。我负责的特勤组正好覆盖整个区域,所以也就承担了文明旅游劝导的工作。”刘佳楠说,“大家出来玩,图的是开心。我们也不希望影响游客们的好心情,所以一般都是劝说,或是搭把手帮着分类。有时游客拿着垃圾不知道怎么处理,我们就直接接过来,顺手进行分类。”
刘佳楠表示,游客到了岛上,一般都会倍加注意垃圾分类。
正月十六,来自湖北的老胡一家正在蜈支洲岛游玩。两年前,他们就来过一次,岛上已开始垃圾分类。“看到海那么蓝、岛那么绿,就觉着这么美的景色,破坏了多可惜啊。当时,我们走到垃圾桶前,还请教了工作人员怎么分类。”老胡说,“回了湖北,路灯灯箱,我们家小区后来也要求垃圾分类,我们也很自觉地做了。今年再来蜈支洲岛,我们连矿泉水都没买,自己带了杯子装水喝。倒不为省钱,重要的是环保。”
顶着高温,阅报栏灯箱,每天进行约10小时的巡查、劝说、宣讲,刘佳楠的工作并不容易。忙了一天,看到码头空了,刘佳楠在下班前又认真看了看地上和垃圾箱,有点自豪地说:“看看,多干净,几乎没有分错类的垃圾。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我们也高兴啊。”
烟花屑看不到
垃圾桶功能多
常年在一线工作的张遥,并不讳言垃圾分类所面临的挑战:“有时候,小区里搞垃圾分类都很难,更何况是玩完就走的景区。”
最让环卫工们头疼的是海滩。烟头混到沙子里,要用筛子筛;玻璃更可怕,藏到沙子里还容易造成人身伤害。“春节期间更是如此。大家到海滩上,趁着高兴劲儿放些烟花,完了喝些啤酒,晚上黑黢黢的,谁还想着垃圾分类的事儿?随手一扔,扔得哪儿都是。第二天早晨,像大东海、亚龙湾这些热门景点海滩,纸屑、玻璃、易拉罐遍地,都得靠人一点一点筛。最辛苦的一年,我们手都筛麻了,简直欲哭无泪。”张遥说。
今年,海南全岛禁放烟花,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频繁巡查,一旦抓到就处罚。张遥觉得,令行禁止会形成氛围,让人们自觉约束自身行为:“今年到大东海、亚龙湾,我们几乎没看到烟花爆竹的纸屑。就连矿泉水瓶、易拉罐,也都老老实实地归进了分类箱。大年初一一看,我们都很惊喜,就像收到新年礼物一样。”
旅游城市要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是否有新办法呢?鲍永洲考虑,很多游客平时可能不大注意垃圾分类,景区得想点特别的办法,才能让大家愉快地接受新时尚。
今年春节,来自山西的林女士带着孩子来到蜈支洲岛,在岛上的“珊瑚宝宝垃圾分类箱”前拍照留念。“其他卡通造型块头高,文化宣传栏,而这个珊瑚宝宝的垃圾桶,与小朋友的身高差不多,孩子就一定要照相。我们全家看着他和垃圾桶合影,被逗得不行。”林女士说。
“在景区停车场、码头附近,我们还引进了近40台自动感应开门、垃圾压缩、溢出报警功能的太阳能环保垃圾桶,引导游客将垃圾分类投入。”鲍永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