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人口大国,每日产生的垃圾是不可计数的,垃圾的处理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垃圾桶在垃圾回收与处理过程中起到了收集乃至分类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户外场所的垃圾桶更是在保证公共环境整洁有序中充当着无法取代的角色。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人性化设计的普及,我们要求关于垃圾桶的功能不仅要做到收集垃圾,还要实现垃圾的分类收集,并且能达到前所未有的人机交互体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传统垃圾桶(图1)的设计存在很多弊病,还远远不能达到这一要求。
一、传统垃圾桶的弊病
(一)开口设置不合理
敞口式垃圾桶:虽然方便扔垃圾,但味道扩散快,尤其在夏天,剩余食物经过高温蒸发而散发的气味儿给途经的行人非常糟糕的体验;也造成了周边环境的视觉污染。
揭盖式垃圾桶:很多小区的大桶垃圾箱皆为翻盖垃圾箱,而一旦垃圾积累量过大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会导致翻盖太脏,大家都不愿意掀起盖子去扔垃圾。有部分使用者甚至放在箱体旁边,久而久之,垃圾箱也就成了摆设。
踩踏开盖式垃圾桶:可以阻碍味道扩散,手也不用过多接触垃圾桶,较之于前两者体验更好。但是踩踏式户外公共垃圾桶的普及度远不如前两者,多为家庭使用。其次,脚踏式垃圾桶有时一脚踩下去,盖子打开速度过快,若垃圾过满,便会涌出,如果在盖体上有液体会飞溅到身上。作为路边的垃圾桶,如果采用脚踩式的话,学校宣传栏,最大的问题在于需要行人停下脚步去完成开盖子的操作,效率降低。
(二)容纳量与清洁问题
人流密集的地方,如学校、商场、公园等,虽然垃圾桶布置的数量会适当增多,但是进入人流高峰期时,垃圾桶的收纳量很容易达不到短时间内的需求。部分使用者并不会因为面前的垃圾桶已经不能承受而去寻找附近另一个垃圾桶,只是强行塞入导致垃圾溢出,“破窗效应”一旦出现再加之没有及时制止很快就会被扩大,极易出现垃圾积久成堆的现象,伤害环境的同时加重了清洁工的负担。
由于垃圾分类投放的模式在我国还未能很好地普及,垃圾的回收和垃圾箱的清洁便成了难题。更难以清洁的是垃圾桶内倒进的液体造成的顽固性贴壁污渍;且一旦清洁间隔时间过长或者清洁不彻底就会造成物污渍的顽固性存留,久而久之,就会更难清理干净。加上清洁工人无法知道垃圾箱的装盛状态,不能及时清理垃圾箱,太阳能垃圾桶,当垃圾箱内垃圾过多而溢出,会影响公共场合的卫生,恶性循环就会加剧。
(三)分类与回收问题
由于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在国内仍在起步阶段中前进,民众针对垃圾如何“被收纳”的认知不强,技术不到位,无明确规定与政策,阅报栏灯箱,故垃圾桶的分类也不明确;使用者甚至会有这样的体验:自己有意识将垃圾按类别扔进对应的箱体,但清洁工人回收垃圾的时候却又把所有的混杂起来。正确的行为得不到预期的回应,心理落差的积累就会造成失望,导致行动上的消极。
但值得注意的是,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积极状态,垃圾桶终将实现严格分类。
二、户外智能垃圾桶的特点
(一)自动感应
感应垃圾桶,与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普通构造的相区别,简单概括来讲,桶盖子可以结合感应器来实现开关模式的自动互换,省去手动和脚踏的操作。目前市面上主要有三种感应方式:热释电红外、红外对管、微波感应。感应高度可达30~40cm,开盖之后直到感应区域的东西离开才会将桶盖重新盖上。
自动感应让人们不用近距离接触垃圾桶盖,距离增大,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理上的不适感。感应式垃圾桶智能感应打开,不仅让人们愿意走近扔垃圾,而且这种互动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人舒适感与愉悦感,解决人们惯性思维中对垃圾桶脏乱差的定势,减少远距离向垃圾桶“投篮”的运动。智能化让人们更享受生活。
(二)智能压缩与自动检测
《机器人总动员》里的机器人瓦力非常生动地把垃圾吃到肚子里,党建宣传栏,经过内部“消化系统”压缩成几何方体再吐出来,在纽约时报广场可以找到它的同伴——“大胃王”垃圾桶Big Belly(图2)。这款拥有相似“食量”的垃圾桶相对于其他同类来说更适宜安置在人群流动的速度和数量巨大的区域,比如Shopping步行街、欢乐谷、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