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江镇中心幼儿园,园内设有垃圾分类文化宣传墙,有小朋友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创意展示……”6月2日,黄江镇首期生活垃圾分类“红黑榜”出炉,黄江镇中心幼儿园成为“红榜”校园。
此前印发的《黄江镇垃圾分类考评工作方案》,明确将通过开展垃圾分类“红黑榜”考评,以表彰与鞭策相结合的方式,初步建立起垃圾分类激励督促机制,推进黄江镇垃圾分类落到实处。
垃圾分类的有效推进,对黄江镇营造整洁、文明、规范、有序的城镇环境,全力创建“全国文明镇”尤为重要。相关部门表示,垃圾分类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城镇管理者和每一个市民的共同努力。
示范片区垃圾分类初见成效
黄江镇地处东莞市东南部经济带腹地,辖区面积92.86平方公里。这座拥有常住人口超28万、流动人口超38万的城镇,日产生活垃圾约330吨,在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实施垃圾分类迫在眉睫。
自2020年黄江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建设工作以来,黄江镇选取了新市社区和板湖村作为全镇生活垃圾分类“1+1”示范片区,在社区、村选取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撤换原有不符合要求的投放点,垃圾分类前端硬件不断完善。
目前新市社区四个居民片区共设置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35处,增加垃圾分类宣传栏37个,覆盖社区所有居民片区;板湖村目前已完成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23处,后续将继续选取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
此外,黄江镇垃圾分类终端处理设施正不断升级。“垃圾分类的灵魂,就是厨余垃圾的分类处理。”黄江镇城管委办督导组副组长陈光华强调。在黄江镇黄京坑村,一个占地面积约3200平方米、日处理量30吨的厨余垃圾处理厂已正式投入使用,每天可对全镇产生的易腐垃圾(厨余垃圾)进行收集、运输及无害化处理;大件垃圾处理中心和园林废弃物处理设备等已购置到位,相关设备正在调试中,不久将投入使用。
“起初觉得垃圾分类是一件麻烦的事情,现在看到环境慢慢变好了,觉得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家住新市社区的吴女士有感而发。在新市社区,除了环境改善之外,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垃圾桶、宣传标语、宣传栏……居民耳濡目染,对垃圾分类慢慢形成了习惯。
黄江镇通过全方位宣传引导市民垃圾分类,就垃圾产生的八大源头(公共机构(办公区)、公共场所、集贸市场、医疗机构、餐饮机构、学校(文教区)、企业(办公区)、居住区(物管小区、非物管小区、自治社区))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培训、分类指导,营造浓厚的垃圾分类氛围。
今年4月1日到6月11日,黄江镇累计开展垃圾分类八大产生源示范单位专题培训30场次(在镇政府召开大型专场培训7场),覆盖全镇所有公共机构、学校、医疗机构、餐饮机构、企业、公共场所、集贸市场、小区,垃圾分类亭,邀请专业讲师团授课,参训人数超过700名。
组织志愿者服务小队进社区、进小区、进校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34场次(含专项宣传、上门入户);开展家校联动6场次;在假日节点开展垃圾分类特色主题活动6场次。
陈光华认为,学校是垃圾分类宣传的重点阵地,依托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完善的分类平台,开展示范宣传教育,组织学校、幼儿园到示范小区参观学习,形成“小手拉大手”家校联动机制,使垃圾分类工作真正从娃娃抓起,取到了良好效果。
“小区环境变美了,居民由原来的反对和观望,变成了支持和主动参与。”新市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环境的改观助推社区形成全方位宣传攻势,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接受率和参与率。
试点推行“楼层撤桶+定时定点投放”
“以前楼道里的垃圾桶,像当前炎热的天气,一走近就臭气熏天。”南峰玫瑰园小区一名清洁工说。昔日,南峰玫瑰园小区每一层都设有的垃圾桶,指路牌灯箱,现在已全部消失,多数楼道较为干净整洁,夏天也没有垃圾腐烂变质的味道。
前期的动员工作十分艰巨。黄江镇城管委办督导组长欧海良直言,为了实现示范片区“楼层撤桶”与投放亭设点(即撤掉原本安置在各楼道的垃圾桶,转为集中的垃圾分类投放亭设点),起初不得不通过“扫楼”的方式,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和思想工作,全力打通生活垃圾分类的“最后一公里”。
但仍有不少居民质疑“为什么会选址在我家楼下”“又要垃圾分类又要‘楼层撤桶’,以后倒垃圾岂不是很麻烦”……在黄江镇试点片区的部分小区里,物业、居民参与率不高,尤其对“楼层撤桶”意见较大,而垃圾分类的关键在于居民分类习惯的养成,这是一场持久战。